干细胞治疗的分类及应用——脑出血
来源:网络 日期:2011-02-10
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所致。长期高血压可促使深穿支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发生微小动脉瘤。目前普遍认为,微小动脉瘤或小阻力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性节段破裂是脑出血的原因。
病理检查可见,出血半球肿胀、充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破入脑室;出血灶形成不规则空腔,中心充满血液或紫色葡萄浆状血块,周围是坏死脑组织,瘀点状出血性软化带和明显的炎细胞浸润。
临床类型及表现
1.基底节区出血: 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常见部位,它们被内囊后肢所分隔,下行运动纤维、上行感觉纤维以及视辐射穿行其中,外侧(壳核)或内侧(丘脑)扩张血肿压迫这些纤维产生对侧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典型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等),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出现血性CSF,直接穿破皮质者不常见。
2.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畸形、Moyamoya病、血管淀粉样变性和肿瘤所致。常出现头痛、呕吐、失语症、视野异常及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较常见,昏迷较少见。
3.脑桥出血: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出血灶位于脑桥基底与被盖部之间。大量出血累及脑桥双侧,常破入第四脑室或向背侧扩展至中脑,患者于数秒至数分钟内陷入昏迷、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发作。
传统治疗及不足
1.内科治疗 患者卧床,保持安静。重症须严密观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
缺点:只是对症治疗,脑出血很容易复发。
2.外科治疗 手术宜在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预后直接与术前意识水平有关,昏迷患者通常手术效果不佳。
(1)手术适应症
a.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体征,如脉缓、血压升高、呼吸节律变慢、意识水平下降等:
b.小脑半球血肿量大于10ml或蚯部大于6ml,血肿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c.重症脑室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2)手术禁忌症脑干出血、大脑深部出血、淀粉样血管病导致脑叶出血不宜治疗。
缺点是:属于创伤性手术,术后恢复比较慢
3.康复治疗 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益。
干细胞治疗原理
1.间充质干细胞迅速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短期内重建血管。
2.消除神经再生和生长的抑制因素
体内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受所在微环境的严格调控。神经组织中同时存在促进和抑制神经细胞生长的因子。神经细胞再生能力相对较差的重要原因就是抑制因素占主要地位。干细胞能够产生这种抑制因子的抗体,促进中枢神经在损伤和疾病后的再生。
3.拮抗瘢痕组织阻碍神经再生的作用
胶质瘢痕是阻碍神经纤维再生的机械性屏障,干细胞不但能够在损伤中心区的周围令神经组织再生,而且部分细胞突起相互交织形成疏松的网状结构,拮抗对神经纤维的再生造成完全阻碍的机械型屏障。
4.应用神经营养因子提高中枢神经元的内在再生潜力
干细胞能够产生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这些因子能够通过多重机制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突触再生修复。
干细胞种类
胚胎神经干细胞(QMLC-SC-FN01)
胚胎神经干细胞-混合嗅鞘细胞(QMLC-SC-FN02)
胚胎间充质干细胞(QMLC-SC-FM01)
胚胎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诱导(QMLC-SC-FM02)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QMLC-PBMC-CB01)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神经诱导(QMLC-PBMC-CB02)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QMLC-SC-CBM01)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诱导(QMLC-SC-CBM02)
移植方式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移植方式,腰椎穿刺术(鞘内注射)、脑室穿刺(定向移植)为主,也可采用静脉输入法。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确定疗程。治疗目的为修复患者受损神经,使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得等)得到恢复,提高生活、生存质量。